一诺千金改写三百字?
我和同桌是班里公认的一对小书虫。
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新书,我如获至宝。一下课,我便迫不及待地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这本书太精彩了,我时而沉思,时而幻想,时而忧伤,时而快乐。同桌看到了,兴奋地凑过来,拉着我的手央求道:“泽翔,你明天把书借我解解馋,好吧?”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同桌兴致勃勃地说:“泽翔,书带来了吗?”“啊?”我为难极了,因为书我还没看完呢?到底要不要借他呢?“快快快,我等得花儿都谢了。”同桌又催促起来。这时,我想起每次同桌都把自己的新书与我分享,想起我昨天说过的话。于是,我快速掏出新书,递给了同桌。
“对,书可以明天再看,但我不能对同桌失信。”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
大语文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
在谈提高语文能力之前,是不是先弄清楚什么是语文啊?
什么是语文?几乎没有语文老师清楚!这是一个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的事实!
语文教学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就是证明,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语文成绩根本不具备区分度。没有区分度就意味着大家都差不多,半斤八两!
是什么造成的?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什么叫礼乐不兴,培养不出真正有语文能力的人才就是语文教育的礼乐不兴,一片萧条,根本出现不了人才济济的礼乐繁荣景象。
什么叫刑罚不中?刑罚就是判断标准,对于语文来说就是不知道要考什么?考试中好坏是非对错全都是糊里糊涂。
对于这种乱象,孔子就一个回答:必也正名乎!先把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搞清楚,把这个搞明白了,语文教育才知道要教什么,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本就不用太操心,学生就像***一样,只要给予适当的土壤,水分和阳光,他们的语文能力就自然会形成。
什么是语文?语者,论难也,文者,饰明也!难是因为不明道理,把道理讲清楚,就是饰明。语文主要针对人事,所以语文其实就是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讲清楚的学科!把这些讲清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就有了!所以古人读书,绝对是以经典为纲。
反观我们今天的语文定义,啰啰嗦嗦,乱七八糟,各说各话,更加糟糕的是,语文界居然在九十年代就形成了所谓的共识,不把语文叫科学,而是叫学科!我没有胡说八道,不信大家可以去查这些资料 ,多么伟大而且神奇的概念啊!科学是讲道理的,学科则是可以拍脑袋随意发挥的。这样的创意,与现在那些什么大语文,真语文之类的概念如出一辙。有意思吗?
所以,培养人的语文能力很简单,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讲清楚!
题主您好,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
语文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内在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大语文环境下,这两方面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从课堂上去提高,还应该从课外来提高。
我认为课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语文的能力:
1.课外多阅读。作家冰心就曾经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读和写的能力,又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2.课外多参加实践活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代名人也有饱读诗书之后四处游历的经历,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见闻,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3.生活多感悟。我们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纷呈的社会,身处生活中,需要体验生活,更要感悟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通过感悟生活,将这种感悟,内化为我们的语文素养。
4.多动笔。能说会道,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文思泉涌的时候可以写写随笔,社会实践的时候可以写写调查报告,对于生活中某些争议的话题,可以写写议论文来阐述的观点。
通过大语文环境来提高语文的能力所需时间很多,而现在学生所学科目多,作业量大,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学生时间都被占用了。所以大语文环境下提高语文能力的路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