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句子很有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每次品读都有收获?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觉得句式对称,读起来很美,写的很好,但是不知好在哪。但是,当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积累,重温旧句,细细品读,每每感慨古人之智慧。
少年读书,就如同在缝隙里看月亮,只能看到一点月亮和一点天空;中年读书,接触的知识增多,视野增加,就像在庭中看月亮,能看到大部分的景色,但是还是有一些被遮住,看不到。老年读书,随着知识积累,阅历增加,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就如同台上玩月,各类景色尽收眼底,看得通透。古人总结人生读书的三个阶段,将不同年龄读书的感觉比喻得恰如其分。但是不论我们是想窥月,望月还是玩月,归根结底,我们是要读书。不止少年读,中年读,老年也要读。就像现在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不然,如何能达到玩月的层次。
谢谢
读书不多,因此记得也不多。只是少时读道德经时,老子的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句至今还是记得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符合自然规律的。
做人应象水一样,不争不斗,不骄不躁,时时刻刻都顺应自然和实际情况。
山高我则一绕过之,沙滩我则潜行隠之;石崖之上我则奔流直下三千尺,带来疑是***落九天的壮丽景观。
因此水唯独不争,才悠然千里注入大海,行驶和完成自己的史命。
人也应该如水一样,顺势而为,随势而变,应势而思,从势而动,因势而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果找一些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哲学思想的句子,其实还不是很难,但要每次品读都有一定收获,那就需要各自挖掘自己的潜能了。下面摘抄一些这样的句子(不知是否合乎题意),愿与大家分享:
①摇曳在笔尖的舞姿,是聚光灯下最浓烈的一抹艳红。
②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人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③用一根火柴烧一座蜃楼,借这场大雨让自己逃生。
④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⑤眼睛不能看到你,因为你是眼睛中的瞳仁;心灵不能了解你,因为你是内心深处的秘密。
⑥我站在生活边缘,撕开时空裂缝,看见往事流年处处充斥弥漫着漩涡来来***。当时光流逝而过,我才知道那漩涡叫作轮回。
⑦想拥抱梦想,它却在遥不可及的地方;想拥抱回忆,它却化成小鸟在臂膀间飞走。人总是在太阳下追寻梦想,却在灯火阑珊处追忆往昔。
⑧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度,而在于它的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及时。
⑨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
1.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人这一辈子总要为了什么而努力争取过,奋斗过,才不虚度此生吧。
也许是名,也许是利,也许是爱情,也许是一个痴迷的爱好,
这个句子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虚度自己的人生,不要让自己的生活一成不变循规蹈矩,来消耗自己的人生,浑浑噩噩的重复昨天。
我们这一生很短暂的,应该尽量去体验充实你想要做的事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付出实际行动,不要重复以前的错误,年龄不是我们成长学习的障碍。
表面看起来有些宿命论,有些唯心主义,但我却觉得一种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曾国藩对此特别的推崇,他一直信奉,“尽人事,听天命。”对家族子弟的教育也是如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个人要有所为,竭尽全力的做事,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和资本,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心胸,这就是尽性!同样一个人要有所不为,在奋斗的路上不断的矫正自己的行为,总结经验教训,养成淡泊达观的心态,这就是知命。
尽人事,听天命——看到的是一个成功者搏击人生的从容态度。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每读苏轼的这首词都会有收获,是啊人生就像一场艰难的旅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过客,既然我们都身在其中,实在没必太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和人生的悲喜。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愁苦,暂时的伤感在所难免,但无尽的苦恼就像流水一样无法斩断,即便是喝醉了酒暂时忘记忧愁,但一旦酒醒后就会增加更大的忧愁,既然人生的事不能全尽人意,不如自己另想办法来摆脱烦恼。
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人都有一个容易犯的毛病,那就是在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还小,以后有的是时间,但当慢慢老去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时间真的没有那么多,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所以年轻人一定要珍惜自己少年的时光。
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但又有很多人不愿意付出努力,但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不能***取正确的态度,不敢经历磨难而是***取逃避的态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就像梅花一样,只有经历“彻骨寒”后才能赢得“扑鼻香”。
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对于这句诗,每读一次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读第一遍的时候是感慨,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导致很多人才无人赏识,但再读之下又发现在你没成名的时候,别人不了解那也很正常啊,如果让让别人都称赞你的才华,首先你得主动把你的才华展示出来,主动出击永远比坐等别人发现成功的几率大。
如何理解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蕴含的人生哲理?
谢邀。
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其弟送他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了这首诗,完全依照苏辙的原韵。全诗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 十九岁时,曾被委任为渑池县主薄,但未到任便中了进士,因此他对渑池有一种特殊情结。他寄给哥哥的诗里说:“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从诗里看,很有怀旧之感。所以苏轼诗开始四句就发表了议论。
前四句是说一个人出外读书,应举和做官,或者出外经商等,都是风里来,雨里去,四处漂泊。象什么呢?象一只鸿雁。那鸿雁或是到北方求生存,或到南方过冬,来来往往。停歇觅食,脚爪踏在雪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间就高飞走了。至于那留下的足迹,它那能记着呢?而且痕迹会很快消失的。
后四句是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感慨。“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兄弟二人应举时,曾在渑池县僧寺中投宿,又写了诗在墙上。但如今老和尚已死,只剩下埋葬骨灰的新塔,当日所题墙上诗句,也因墙壁破败,再也无处寻了。这两句隐含了“雪泥鸿爪”的意思。也回应了苏辙的怀旧之作。可见人的一生来往的足迹,随时变灭,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没有必要过分去怀旧的。
最后两句,苏轼提起当年路过崤山,骑的马死了,改乘驴子。路远人乏,那驴子不停地叫着。这情景,你还记得?这两句表面看是怀旧,实际说我兄弟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现时彼此中了进士,前程远大,那些陈年往事不必去怀念他,既使是怀念过往,也要当成一种鞭策,激励自已奋发向前。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间,就好象小鸟一样,飞过来飞过去,偶一驻足,也不过是待一段时间而已,可能会留下你活动的痕迹,可是又劝你别太认真,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即可。下面隐喻的意思是,说不定哪天你又要走了,被迫的也好是自愿的也好,反正是还得漂泊;雪地上还会下雪的,把你的痕迹又盖住了,也就是说人一走茶就凉,时间会扶平一切的意思。总体来说是说诗人恬淡的心境的。
苏轼认为,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如何能够实现抱负。
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苏轼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微缩的展示。
这句话蕴含着这样的哲理:人的一生会去到很多地方生活、工作,就像飞鸿会在雪地上的很多地方留下爪印一样;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飞鸿飞走之后哪里还会记得自己曾经在哪个地方留下爪印。
(原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诗句。
按照诗词原意解释,人生在世实属偶然,就像大雁偶然在雪地上落下,留下几个脚印,然后又飘然而去。大雁离去无踪,而脚印那么微小,雪化了之后,一切将归于虚无。这句诗无不体现出了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告诫其弟要看淡人生,并且也是他本人潇洒旷达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生一世,说到底就是一场经历,也是一场阅历,更是一场练历。 不历酸辛,哪知坚凝;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真正的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含义,只有修练才能造就坚强的意志和履险如夷的气概。
最后仍让我以苏轼的名句“古之成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来结束我的这篇短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出自苏东坡写给弟弟苏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首诗中。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诗,我们先简述下该诗的来龙去脉。
苏东坡和弟弟苏辙不到二十岁时,兄弟二人出川进京赶考路过渑池,借宿在一个古寺里,兄弟俩还曾经在照壁上题诗。后来兄弟双双考上进士。在此之前,苏辙还曾经被任命为渑池主簿,因为考上进士而没有赴任。
苏东坡也是考上进士后,第一次被外派到陕西凤翔做官。苏辙一路相送,回来再次路过渑池,看到兄弟俩曾经住过的僧舍,共同题诗的照壁都残破倒塌,不免心生感慨。
苏辙写了一首诗送给苏东坡。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诗里有一种人生四处漂泊的感伤与迷茫。
《庄子》中有哪些比较有哲理性的句子?
《逍遥游.北冥有鱼》里的句子:《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借助六月的大风离开的。世间万物都是这样以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空的颜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边际?大鹏从天空往下看,正如人从地上看大鹏鸟是一样的。
我认为这段话表现出庄子是极其智慧的。无比巨大的鹏的迁徙飞翔运动必须要借助大风的力量海水运动的力量。世间万物就是这样息息相关,不可孤立!又***设从九万里高空的鹏鸟的角度向下看,正如人从地面向上看它是一样的。庄子灵活辩证地看问题的角度可以与几百年前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掉到天上这样的灵魂发问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