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职业“哭丧”的,你见过吗?“哭丧”是什么样的风俗?
我们这里的农村没有职业哭丧的,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职业哭丧的。
职业哭丧,我觉得就是一个笑话。对过世的人是一种不尊重,对家属也是一种讽刺。
家人过世,大声哭泣,是对过世人不舍的情感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悲恸。有情而哭泣,是由于阴阳相隔了恋恋不舍而哭泣。
职业哭丧,***哭、***悲,为钱而哭,***惺惺,逝者黄泉路上也不会安心,看到的是家人的虚伪,死也不会瞑目。
哭丧是一种传统习俗。家人过世,出殡安葬都会哭泣。据说逝者黄泉路上能看到家人在哭泣,逝者也是一路哭泣,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和家人告别。谁哭谁没哭看得一清二楚。不知真***?天机不可泄露!谁也没有死了又活了!要解开这个秘密只等死了才会得到答案。
我是农村的,我们这里没有职业“哭丧”的,也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
听说在过去没儿没女的死后,没人甩老盆,找一个讨饭的乞丐,把老盆甩了讨些饭吃。
“哭丧”就在去年刚刚兴到这里,完全是一个新鲜的事,戏班里的一个男人,***装的是死者的儿子。
妈妈呀,娘呀,哭个不停,招的人们都去看热闹,直哭得死者的亲生女儿伤心过度,失去了心跳呼吸,多亏抢救及时,看看危险性多大。
有一天晚上在我村听到,距离我村十里地远的村庄,也是“哭丧”的形式,哭的是爸爸呀,爹爹呀,声音洪亮,导字还非常清楚。
这都是有钱的人,搞些排场,什么用也都没有,光败坏社会风气,那没有钱的人以后还怎么办丧事。
那“哭丧”也不是白哭的,哭一程要一程钱。哭一步要一步的钱。
一个***儿子、***女儿哭下来,就得花费几千元钱。不就是给丧家加重了负担吗?
谢谢邀请:
我是济宁地区的,过去我在电视上见过,前几年我在济宁干门卫时,亲眼看到了真有哭丧的,哭的比真的都伤心,我都感到心酸。
那是一家集团公司老总的母亲去逝那三天里,雇了戏班,和哭灵的。场合办的比较大,雇佣的人也不少,唱了三天大戏,哭灵哭了三天,怎么讲哪,有钱,一般花不起。
哭灵是个专门职业,从古代就有。过去常听老人讲,过去孔家(孔老二)就有专门养的“哭户”,一旦孔家有丧事,就去哭。
“哭灵”,是一门专业艺术,就象演戏一样,得装的像。该哭哭们鼻涕两行,泪两行,干哭不行,得拿出表情来。干这一行得专门培训,一般人给他多少钱,哭不了。看起来干么不专业不行。
谢谢邀请。在我老家有而却盛行一段时间,由于去年殡葬改革,被取消了,殡葬的事宜以后由殡葬管理委员代替民间丧事操作。其实哭丧就是代替死者儿女哭哭嘀嘀,穿着他们的装束哭S者的一生贡献和辛苦越哭的悲观越显示哭丧的水平。拿着话筒一边放声哭唱一边烧纸钱,还下跪磕头,敬香。时间长短不一。整个过程就像亲人一样悲痛状态。由于现在的年轻人之知道哭,插眼泪。不知道哭什么。好像流露不出真情。故人们就请人哭。
哭丧,《周礼》就有明确记载,此风俗由来已久,至今城乡还在盛行。
城市有专业哭丧队,只要主家肯花钱,什么规格的都有。去年,我在农村一朋友家的丧场上也碰到了一队专业哭丧人员,是特地花钱从外面雇来的,总共十人,还有殡仪唢呐之类。哭丧者身着当地孝服,手巾掩面,哭得有腔有调,跟舞台剧《祭灵》差不多。
农村哭丧,主要是直系血亲一脉,也有旁亲,有男有女,流涕掉泪,大多是悲伤的真情流露。当然,也有***以姿态做样子的,人们也没过多非议,只是从俗而已。
职业哭丧,农村人是看不惯的。
总之,哭丧是风俗,是做给活人看的。厚养薄葬才是现实,应该提倡。
武汉的习俗四年级作文400字?
我的家乡在武汉,这是一个习俗很多的名城。一年之中,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
每逢春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早早地把家里打扫干净。在我的家乡武汉有一句顺口溜“扬尘早,春来早。福星多,灾星少。”所以我们每年都很早就开始收拾屋子,等待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
过完除夕,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我们流行吃元宵。它的做法馅料风味各不相同,我自己喜欢吃巧克力和黑芝麻的。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和睦团圆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非常重要。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吃四季美汤包,我们的汤包皮薄、汤多、馅嫩、味鲜,极具武汉风味特色。有虾仁汤包、香菇汤包、蟹黄汤包、鸡茸汤包、什锦汤包等新品种,花样数都数不过来。
端午节我们也喜欢吃粽子,但我们还吃绿豆糕。我们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是为了祭祀屈原,怕被鱼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后来才渐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流传至今。
我的家乡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有很大的意义在里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这些习俗,我们也要了解知道这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