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初建国,特别是自周公旦以来,制定了完善的诸侯分封、礼仪、宗庙、征战等国家制度,加强了周王的权威,教化了臣民百姓,所谓礼仪、音乐、征战等国家大事皆为周王的权力,诸侯百姓不得随意簪越。但是随着周王室的没落,诸侯争霸纷起,周王的权威被限制在朝堂之上,宗庙之内。
春秋开始,各诸侯国以大欺小,征伐不断。更有簪越周王威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室的日益衰微,导致了王朝所建立的各项制度遭到彻底破坏,诸侯国之间开始了几百年的争霸战争,更是出现了“春秋五霸”,以致后来的“战国七雄”。所以也就有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说法了。
这两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文:
16. 2 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段话我们先不做翻译,我们先看看这个季氏是干什么的?季氏即季康子,和孔子一样都是春秋末期人物,他是鲁国人,并且是个贵族大夫,当时鲁国有五代君王各个昏庸无能,季康子把握朝政大权。人们只知道有个季氏,不知道还有个鲁国君王存在,都到了这种程度,可见季康子的权威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那么楼主所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个问题就由孔子来回答,下面我们就来翻译这段话的意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何为天下有道,天下无道啊!在孔子看来,天下有道是君王主持朝政,君王说的算。天下无道是诸侯或大夫把握朝政,君王说的不算。我们知道孔子的政治主张可是忠君思想,所以孔子说的这段话实质上是对鲁国政治的否定,是对季康子否定。这个演变的过程是由于鲁国君王的昏庸无能导致的,并且还经过了几代君王,才使得季康子有恃无恐的把握朝政。
至于下面那些话,是孔子对政治的总结和预测。说是由诸侯发政令也就十世就不行了,由大夫发政令五世就不行了,由大夫下的官僚非政令三世就不行了。天下有道,则不应该由他们来发政令,天下有道,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了。
我们再来看《论语.季氏篇》,原文:
16. 3 子日: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三桓之子孙微矣。
鲁国君王的家人们已经离开***五世了,大夫把握朝政已经四代了,故此鲁国君王的子孙也就微不足道了。
这是孔子对鲁国政治的感叹。
从孔子对鲁国的政治预测和评价上,我们可以看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动荡导致出的。
(欢迎关注,探讨,分享)
西周时期,天子基本保持着宗主的权威,诸侯不敢放胆僭越丶公然兼并o幽王死后/平王东迁,综合国力下降/王室衰弱,天子无实力控制诸侯力量的发展,侯国抗命丶兼并陆续出现,大国崛起’打破了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甚至侯国强势大夫也敢左右`加患于宗子国君/旧的各种制度逐渐被破坏,社会进入]兼并、掠夺丶破坏的动荡时期○天子既无力回天,不得不忍气吞生'苟延残喘;一些大国打着拥护宗主的旗号丿代天子行威使权;因此礼乐征伐的权力渐次下移到霸主雄王的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