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传统节日正在失去仪式感和文化气氛……,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复兴传统节日?
中国重大传统节日正在失去仪式感和文化气氛,其根本原因是新文化的冲击,复兴的方式是创新。
当代中国的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确实正在失去仪式感和文化气氛,几乎就变成了亲人相聚吃吃喝喝、朋友相聚玩玩闹闹,甚至就是变成了开展其它文化***活动、或者自己休闲上网的机会。这是由越来越多的丰富的文化***活动冲击、组织者的无力、个人的无信念造成的。以前,没有电影电视、没有上网游戏,这些传统节日成了人们追求特定精神寄托的方式。如新的一年,除旧迎新,放飞理想,寄托祝福;清明时节,踏青扫墓,寄托哀思,继承传统;中秋佳节,亲人汇聚,喜庆丰收,祝愿美好……但现在大多数家主连目的都没有,仪式感、庄重性和文化气氛也就失去了,于是就变成吃喝了。而吃喝却又根本不是现代社***或缺的,于是便变得无聊了,只能各行其是。
因此,复兴的途径主要还是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开拓创新。其中,清晰的目的性是关键。
传统的节日,古往今来就是吃的文化,吃贯穿了一切,有地方文化的特色,所谓节日的仪式,主要还是吃的仪式,离开了吃,这个仪式的纪念性似乎没有实质性意义。传统节日的吃,怎么个吃法,都是很有些讲究的。虽然,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吃的也蛮好,在节日期间,还是要按节日的仪式搞一下的,不然的话,过节似乎少了点什么,体现不出过节日的意义。至于节日的放松,聚会搞什么活动,那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这种仪式顺其自然,可搞可不搞,没有明确定论。即使不搞什么仪式,改善伙食吃顿好饭,节日就这样过了。
主要原因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小孩们都盼过年(春节)能买新衣服有糖水果吃现在是天天过春节的生活水平——想吃点啥就能买啥,如果想恢复以前的节日气份只有***组织文艺演出民间老百姓自发的拍节目发挥每个人的文艺特长!🙏
山管人丁,水管财。
中国的山脉,决定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走向。已决定了世界各國,对中华民族的崇拜和敬仰。主山脉,发源于华夏神州的青藏高原,巴颜克拉山脉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顺应宇宙自然法则,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创举。必将复兴传统节日,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前程!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为什么这样排,有什么依据?
先来说节气,然后再说节日。
24节气,是中国农业文明了不起的成就,到现在也在发挥着作用。
一是中国历法很发达。我们现在的农历,来自夏历,不断完善,比较接近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相对精确,在古代社会很了不起。
二是中国农耕文明。农作要适应天时,过了时节,作物成长和收成受影响。我们的先祖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观察摸索实践,把一年中的气候特征,总结成二十四节气。
三是节气是历法与土地、气候相结合的产物。至少掌握了东亚地区的自然状况,15天为一个节气,一年24个节气,什么节气做什么,十分准确。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从一年的开始,根据自然变化和特点,用一个节气标识15天的特征,提示人们应该做什么,注意什么,形成很多农业谚语和生活准则,规划生产和起居。
说说我们传统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和农业文明、节气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化的产物,现在节日气氛不浓,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已进入工业文明和信息社会阶段,失去了农业根基。
春节是伟大的发明。农闲和耕耘之间,新的一年来临,利用这个节日迎春,祈祷和期盼好收成,同时一家人团聚歇息祭祖,春节文化形成。
元宵节是春节的延伸,通过闹灯会增添节日气氛。春节和元宵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限于篇幅,不展开。
中国传统节日形成,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24节气是我国农历中重要的24个日期。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若按农历计算,各节气时间大至为如下: 立春 2月2-5日; 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日;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和所在时段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二月二(也称龙抬头)、清明、端午、七夕(也称七巧)、中秋、重阳、腊八等。这些节日大多和节气有关。当然节日的起源各自不同,但到了汉代,我国传统节日基本形成。
这是几千年的漫长时光逐渐形成的传统习惯,要问为什么?你去问老祖宗去![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
中国的农历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为古时候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这些节气也是特别能指导农业生产的,什么节气可以种植了,什么节气该收获了,人们也把节气熟记于心了。
二十四个节气顺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从立春开始,天气一天天变暖。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一年十二个月,一月有两个节气,总共二十四节气。更准确的说,节与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正月立春为交节,雨水为中气。二月惊蛰为交节,春分为中气。依此类推,直至腊月小寒为交节,大寒为中气,一岁功成。
其中又以四立二分和二至为年中之重点。
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之交。
二分即春分,秋分为春秋之临界。
二至即夏至,冬至为重中之重。
夏至一阴来复,阴气渐长,阳气渐消。
冬至一阳来复,阳气渐长,阴气渐消。
冬夏二至运转四时,此消彼长,方成一岁之功。
中国传统节日及意义?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
农历七月有什么传统节日,你们怎么过的呢?
中元节,举家祭祀祖先。
本人黄冈浠水的,记忆里的中元节是这样的:
母亲提前半个月就将冥钱印刷好,临节前几天,她让我和弟弟帮着写封签。写封签有要求。必须用毛笔自上而下写,上下对齐;纸须是半透明的,一张大纸要裁成若干小块,每块要能包住一沓冥钱。封签书写的格式与内容。整体上看,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写送包袱人的辈分称呼、姓名(一般是户主),中间写收包袱人的姓名,不过,姓名前要加“故先考/妣”、“X公/母”、“大人”等字样;右边是固定内容“中元化包袱奉”。
墨迹干后就可以包了。每个包袱里的冥钱介于10~30之间,保证包袱厚薄适中。太薄了对祖先不敬,太厚了不易晾晒和烧化。包好的包袱易受潮,需经常晾晒。
中元节当天,母亲早早准备了两张桌子,一大一小,都是方形。每桌都摆椅子,只摆三个方位,靠近大门的一方不摆(要摆香炉)。大桌每方摆两把椅子,小桌每方摆一把椅子,每把椅子对应一筷一碗一杯。筷子须素净,没涂颜色,放在碗右侧,两端对齐,紧贴碗根,酒杯放在筷子右侧。碗空着,杯子装酒。
桌上菜品只能单数,大桌摆五碗或七碗,小桌摆三碗。除鱼、肉外,一定要有豆腐和青菜,豆腐煎炸烹炒皆可,寓意一生清白。
整个过程中不能碰椅子和碗筷杯。 所以,一般是先上菜品,后摆碗筷杯。菜品齐了,开始第一次斟酒,倒至杯的三分之一即可。做好这些,就要点香了。香只能男人点,三根一拢,点好要双手握香作揖,然后插在炉内。家中男人都可点香,独女人不能。点好香后,第二次斟酒,再倒三分之一,倒完就该磕头了。磕头次序按长幼辈分进行,每个磕三个,每磕完一个作一个揖,三个磕完才能起身。女无须磕头。磕完头后,第三次斟酒,倒最后的三分之一。
接下来该烧化包袱了。将准备好的包袱拿至屋外,放入废弃铁锅内,小心地烧完。这个过程有些漫长,一是要烧的包袱很多,二是冥钱包久了烧来费事。最终要让所有包袱烧得一星不剩。据说,包袱里的冥钱没烧尽,但凡留有一块带字的纸,祖先会托梦来埋怨和索要。
烧完包袱,就该放鞭炮了。这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这鞭炮要比春节、元宵节的鞭炮短。
放完鞭炮,撤去菜品和碗筷杯,祭祀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