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上班时间在头条创作被校长发现受到开大会表扬,鼓励老师分享知识,你怎么看?
真有这样的校长,我怎么不太相信呢。
大会还能表扬,不公开批评就已经很给面子了。
开学两周了,学生基本稳定了,教学秩序也井然了,领导开始听推门课了,老师们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而且不能准备一节,你也不知道领导哪天来听啊。
教案马上检查了,作业都在抓紧批改,安全大检查明天来,前后院卫生都得打扫,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树叶金黄好看,可落下来天天扫,也挺烦人的。
一年二班老师正在打电话,班级有个学生肚子疼,初步判断可能是阑尾炎,可孩子妈妈电话通了就是不接,没办法,给孩子奶奶打电话,接起来一听,妈妈就在奶奶身旁,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当时就哭了,说妈妈从小就不喜欢他,他的事妈妈不管,经过协商,家长不情愿的答应接孩子回家。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哪有妈妈不喜欢自己孩子的?
解决完事情,班主任马上换鞋出去跑步去了,学生在上间操。
一天忙这样,哪有时间写作啊!
写作是需要静下心来,审题,构思,找素材,才能动笔。
上班期间写作,除非是闲职人员。
学校知识分享是好事,但是鼓励老师去头条上创作,那就有问题,应该换一种做法!
老师的核心职责是教好学生,工作重心在学校教学。上班时间做与此无关的事情,怎么可能被允许,甚至还被表扬呢?校长该下课!
家长知道了,立刻来质疑,甚至会投诉到教育局:“没把学生教好,整天想着上头条,赚钱,不负责任…………”,还有一堆的截图,你能承受吗?
其他老师知道了,大家都来玩这个,整个学校的风气就变了。
教育局知道了,校长直接下课
老师,做好本职工作,教好学生,做好教研!
以学校的名义来做,将所有老师的内容梳理,形成以年级和科目为单位的知识分享体系。
学校告诉所有家长,如果学生自己有时间,可以去上面看。最好的老师只有几个,而且也会有所调动,学校将最好老师的知识梳理并发布,如果有兴趣,都可以去学习一下,虽然不能到那个老师的班级,但也可以用这种方式上他的课。
这样的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认为,这一定是位有远见的好校长,老穆要为这位好校长点赞!
老穆先不讲鸡汤,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来,大家就相信这位校长地做法是非常有远见的了。
在2017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篇文章就选自《今日头条》,文章名叫《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作者毕淑敏,这篇文章下面共有4道题,15分。
试想一下,若不是命题人经常关注《今日头条》,他又怎能发现毕淑敏的文章呢?
就拿老穆来说,老穆在今日头条发表过文章、写过专栏、发过微头条、写过悟空问答、做过西瓜直播、发过抖音等等,收获了不少忠实的粉丝,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以下是老穆每天在微头条的分享,如下:
老穆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家长的夸赞,心情还是激动满满的。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回答三点看法:
理由如下:
1.开头第一句就是“老师上班时间在头条创作”,这是一种典型的“告状心理”。请注意“上班时间”几个字,老师在“上班时间”搞头条创作,言外之意就是“教学不专心”。当然,在头条终究是无法告状的,因为没有人受理,但是如果不是来“告状”就是做什么呢?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来“挑拨是非”“抹黑老师”的,其用心不可谓不毒!
2.校长看到老师“上班时间不备课”,而是在头条搞创作,不批评责骂反而还在大会上公开表扬,有这样的校长么?如果有,那这位校长的言外之意就是“鼓励其他老师也可以在上班时间到头条搞创作了?”一个具有管理能力的高智商的校长,绝不会做出如此拙劣的评价。
因此,我怀疑这个问题是一个“***问题”,它“来者不善”,纯属对头条老师们的一种“高级黑”。
现在的时间是晚上11点10,而我正在家里的电脑桌面前使劲地敲打键盘,我的老婆和孩子都睡了,在学校的那帮学生们也都熄灯就寝,而我,正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到头条搞创作的。
这个月的几篇青云奖,也都是在晚上12点之后才写作完成的,有时候是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而在学校时,上课下课忙得不可开交,即便是课间10分钟,也无法来头条搞创作,顶多是看看新闻。
我想表达的是:我不会也没法在上班之间到头条来搞创作,上班时间得备课上课,创作是属于脑力劳动,可不是课间10分钟就能完成的。
首先,为这位明智的校长点赞!这种校长才是中国学校管理的希望。
交流信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才能不断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当今的教育,不论是管理还是所谓的改革(或变革),往往没有听到大量一线教师的声音(或心声),理论研究者+行政领导者=政策方针,脱离实际或不够完善时有发生,当今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或***用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社会及家长的期望、诉求、素质如何等,有谁比一线教师更清楚呢?
我党的光荣传统——群众路线,也告诫我们,接地气的作品才会是好作品,走群众路线得来的政策或方案,才会是正确的、科学的、有生命力的。
不断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一个称职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社会家长满意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人。
亲爱的校长们,请给教师不断接触新生事物的机会、平台和环境,谢谢。
如何收集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一样,要写文章就得有素材。
可以收集的素材有:
一、事例和金句:
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留心观察,然后用卡片记录下有意义的事例和金句。
我们可以在卡片的正面记下事例和金句的原文,在反面记下相关的应用场景。用手机APP记录也是一样,用的时候搜索关键字就可以了。
二、类比: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特征,来刻画本体事物的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读者对本体事物理解,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好的类比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感受,比如:教育就像一副眼镜,戴上眼镜之前和戴上眼镜之后,其实我们身处的是同一个世界,但不同的是,戴上眼镜之后,我们看世界更清楚了。
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类比,都是从长期的收集细节中习得的。多收集再加上勤加练习,就能自如的使用类比,就像是自己的本能一样。
三、收集理论:
写作确实需要灵感,人有时会头脑一片混乱,无所适从,有时会头脑很清醒,反应也很快。要在头脑清醒时很好掌握机会理清写作素材,这吋侯写出来的文章想必是惊人之作了。谢了。
写作需要素材,就好像美食需要耗材一样。你写什么文章,就需要什么材料。
那么素材从哪里来?平时收集,当个有心人,报纸、杂志,书籍,名人语录。当你的生活体验达到一定的高度,素材就好比火山爆发,一发而不可收拾。
文章写作无捷径,看的多了,抄的多了,写的多了,自然写好了!
不知你听明白了没?我们共勉。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小学语文教师,教龄37.5年,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除了教书,我的最大爱好就是写作,不仅自己在报刊发表过200多篇文章,还指导学生在报刊发表过几十篇文章。我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发现学生怕写作的最大原因是“无米下锅”,所以我在指导写作时重点就放在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上。我的经验是,搜集写作资料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做有心人。材料是靠积累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有趣的事情,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平日里要留心观察,多关心周围的事,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二是勤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事情时间长了可能会淡忘,所以看到有什么有意思的事要注意记下来。勤动笔也不仅仅是记录,还包括练笔,写多了就会不知不觉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三是多看书。看书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学到很多写作方法,学到很多好词好句。当然在看书的时候同样要做有心人,注意发现书中好的写作方法,注意书中的好词好句。也同样要勤动笔,或摘录,或写感悟,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但愿以上方法能帮到大家。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也请不吝赐教!
谢谢悟空问答官方账号邀请!
现在收集素材很方便呀,看到重要的精彩的,点一下收藏就有了。不能收藏的,***粘贴还不会吗?临时要用而没有收藏的,百度、360搜索就有了。要不到知乎、悟空问答去提问。
尚未形成图文的,自己记录在手机、电脑、笔记本。
你说你佩服案例和观点都很赞的高赞文,愚以为案例赞靠储存记录优选;观点赞则一要靠广读名著、经典,以提升你的思想高度,启发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二要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说得简单一点,仍然是要靠多读多写,厚积薄发。
现在全民写作,谁也不可能轻轻松松打败别人。
还是要多读多写,实现量变到质变。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你会建议你孩子或学生高考这样写作吗?
首先,我觉得这篇作文不值满分。一方面作文立意不算高远;第二方面生僻词语堆砌令文辞生涩;第三方面为什么引用的全是外国文学的人物角色,是想模糊谁的眼睛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当然不会建议我的孩子或学生在高考中这么去写作。
一个翩翩少年,对生活、对未来看似有些消极,比如首段一句 “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对于一个阳光少年来说,生活在和平时代,生活在和谐的、安全的社会,为什么在写作上还要在“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前加上“看似”二字?这不是怀疑未来的意思么?
再看“我想循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 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振#”,作者是有崇拜树上的男爵早期的迷茫和叛逆吗?
总体来说,让人感觉不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多少有些卡尔维诺式的半消极成分。
当然,也有比较值得欣赏的地方,比如通篇大作文笔简洁犀利,其中也有不少引用,不难看出作者对外国文学的热爱。
以上所述,仅是个人浅见,如若不对,可评可喷,本人均会一一笑纳。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