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有哪些心得?孩子攀比应该怎么办?
孩子是一张白纸,如何让这张白纸变成一幅美丽的风景,家长作为第一任画匠,画风很重要。
昨天有对父母送孩子去一个民办的大专院校上学,回来的路上忍不住掉了一路的泪水,妈妈不断的自责。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孩子总是在自己的视线内生活、学习。孩子从不曾自己出过门,自己做过一次饭,买过一次衣服。每次孩子跟同学闹了矛盾,妈妈就跟老师跟同学理论,回家来骂孩子傻,只会让人欺负;在学校丢了哪怕半块橡皮,回家来也是一顿狠骂;家里的零食,爸妈不允许,孩子不敢动……就这样,孩子成绩不好不说,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大专院校入学的时间越来越近,孩子越来越迷茫,甚至对即将来临的新生活产生恐慌。
从上述的例子,每一个聪明的父母该明白如何去教育孩子了吧!都说身教胜于言传,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烙印。所以作为父母,首先应光明磊落,正直坦荡,与人为善,积极进取。你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自己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至于攀比心理,可以告诉孩子。若要攀比,就比做人,比处事,比能力,比人缘。最好自己跟自己比,是不是永远在进步。
教育孩子其实就两种情况,一是把他当作宠物,一是把他当成***。现在孩子稀罕,所以“宠物”居多。养“宠物”的结果就是永远都得在主人的呵护中过优越日子,永远都是“宠物”。而当“***”的,一定得让***长得饱满强壮,要让***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所以“攀比”是家长的“攀比”结果。
关于教育子女,我也谈不上有什么心得,只是想说一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子女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知不觉影响到他后来的学习生活与人交往应酬中。
我想说说我的父母 ,父母早已去世,他们对我的教育直接影响我的一生,他们的言行给我做出了榜样。我有很多东西都有模仿父母的行为,包括我写的字,非常像我母亲的字体。
我的母亲是桐城人,桐城派不少人会知道。桐城历来重文,有“穷莫丢书”一说,再穷也会让子女读书。我走上教育岗位,离不开父母的大力支持。在我当代课教师时,收入少工资低,很多同事离开了,我之所以没有离开,正是因为父母的支持。
我现在不打***,不***,也可以说一辈子了。在三十岁时,一次打小牌,输赢非常小,夜晚回家,被母亲整整训了一两个小时。打那以后,我是见赌就让,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母亲教育我的情景。母亲是怎样发怒的。
说一下攀比,我可以说,父母不攀比,子女也会很少攀比。即使子女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父母一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可以刹车。父母应该经常教育子女,及时制止子女的不良行为。父母自已也应该以身作则,自己不攀比,才能教育子女不攀比。已不正,何以正人?
攀比是一种不好的风气,外界影响非常大。俗话说:摸摸自己家的米缸。把自己“量量” !自己,家庭有多大能力,多大承受力。常言道:量入为出,衡量自己有多重。古话:莫要与人家比过年,要与人家比插田。不要与人家比穿衣打扮,要与人家比自己能挣多少钱。
人要知足,攀比不是个头,没有止境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西游记诗云: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盼王侯。何时才有个头?
我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心得,一是重视,二是配合。
孩子从启蒙教育到长大成人,家长教育孩子先是全面的,体现在全;从小学到大学,在孩子慢慢成长,逐渐成人的过程中,孩子的诸多素质逐步形成和成为习惯,家长就得配合学校教育,主要是突出重点,对孩子某一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去强化教育,体现在强。
诸多素质主要包括:独立意识辨是非,热爱劳动有爱心,刻苦学习讲方法有耐力,身体健康有活力,主从有度显乐观。当然,这是教育孩子努力的大方向,要做到十全十美,非下大功夫不可。同时,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是可以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好比主业学习和业余爱好兼顾了,孩子当然乐观,也会有活力;热爱了劳动,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孩子就可能对父母和它人有了爱心,就可能明白了刻苦学习的意义,也就可能增强了独立意识,活力、耐力、乐观,也会减少孩子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个无底洞,人心难足,欲望难平。发展下去,有金山也成流沙,最后必害孩子沉论、颓废。
造成孩子有了攀比心的最主要直接原因,1是父母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的攀比示范;2是从小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讲究最好的,高档名牌的,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都圆,崇拜外国货,对孩子形成了一定的潜行默化。
其实,抚养孩子要从艰苦朴素的理念出发,本着“吃饱穿暖”的朴素观点。在当今条件下,吃饱上追求一下营养;穿暖上追求一下整洁美观;住行上追求一下舒适、适用就好了。
我个人认为,要教育孩子的攀比现象,除了要从小培养,还要做好两点:1是家长要以身垂范少攀比,即使需要也要力避孩子;2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朴素观点,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出,我们的消耗和花费来自艰辛和不易,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识,也就自然防止或制止了孩子好攀比现象。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戳中了怎样的痛点?
包宝宝这部体现母子关系的小短片,深深的抽痛了我好几个痛点,一个是夫妻关系在越来越久的日子以后变的那么的冷漠,女主人精心包的包子在被男主人快速的吞下,是在躲避什么?躲避不想听媳妇叨叨个没完的东家长李家短?躲避中年更年期的喜怒无常?躲避自己的升职加薪给孩子买房?自己的男人已经不能跟自己知冷知热的交心了,这一切的主要原因还是女人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让我想起徐峥在爱情呼叫转移中厌倦了的炸酱面,沈腾在夏洛特烦恼中厌倦了的茴香面,这都跟包子一样,是女人爱的寄托,却在男人眼中不那么珍贵了,所以在任何时候,有自己的生活圈是多么的重要。
另外戳中我痛点的是在包宝宝身上,他被寄予了厚望,可是却没有了自己的自由,我们肩负着替父母完成小时候是考清华还是考北大的艰难选择,也要努力成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别人家的孩子,最主要的我们还等听话,听从父母的安排学文还是学理,交孝顺的温柔的女朋友或者有钱的男朋友,我们如果有点叛逆,虽然不会被真的吃掉,但是可能会被父母放弃,再练个小号(生个弟弟或者妹妹)来继续操练。
最后也是最让我心痛的是在影片中女人应该在那个岁数她的孩子呢?练的大号在这种紧张或者畸形的关系中已经不愿意同母亲交流了,空间感只能通过离家来获取了。丈夫逃避家庭努力工作来获取,而女人却不自知,这个心痛也心疼的感觉让我想要反省一下。
👵1.从包妈妈的梦里可以看出,父母将子女尽心养大,孩子从叛逆到交友到离家的分离之痛!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全部,孩子长大接触世界后,父母就成为了孩子生命中一部分,这份不得不的改变也反应了父母的痛。
2.梦里最后包宝宝选择带着女友离开妈妈,妈妈一口吃下包宝宝的心痛!那是爱到极点的毁灭,但也是包妈妈心里不得已的痛!
3.最后儿子回家,和梦里包宝宝长得极其相似,给观众恍然大悟的心理变化。儿子带回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吃的糕点,在另一层面也是长大后的重逢,给观众反思自身与父母关系的空间,也是一痛!
《包宝宝》这个动画短片真的很好,不仅仅是剧情上的温暖,更多的是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也可以说是歧视。
即使在如此温情的一个短片里,他们对黄种人的塑造依旧是睁不开眼的,可以看到除了惊讶其他时候无论是母亲父亲还是孩子或者是路人,眯眼的造型从始至终。
联系到对黄种人歧视的“眯缝眼”动作,可知刻板印象之重。——而这种刻板并不会像歧视黑人一样被攻击,因为很多人根本不认为这个行为有何不对,他们只会以为突出了黄种人的典型特征。
还有父亲在家庭中地位的缺失,以及对母亲病态的依恋——这是讽刺还是歧视呢?
可怕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还是一位华裔。这种知道西方人想看什么就给他们呈现什么的,导演有很多,但是其中对自己民族刻板印象的刻意加深,还有对猎奇感的贩卖,真的是让人无法忍受。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片子还能拿到一个奥斯卡最佳短片。而同时,《黑豹》这样的作品还能入围最佳。
知道什么叫对亚裔的歧视了吗?
知道亚裔细分背后是什么了吗?
人家要把你盘剥殆尽,你却还拍手叫好。
看不到歧视,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悲哀。
《包宝宝》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是非常令人骄傲的。
我认为这部作品主要批判的就是中国现在社会的丧偶式婚姻,和父母对子女过度的溺爱。
作品中丈夫的秃头和身边的公文包还有对妻子精心准备晚餐得漠不关心,甚至自己吃完饭转身就走留妻子一人在餐桌。都表达出了丈夫把上班的压力与抑郁带回了家中。这就是丧偶式婚姻。
当餐桌上的包子变成小人时,母亲一下子在家里有了依赖。 她给小包子买衣服,买玩具,买巧克力面包吃陪他玩耍。慢慢的小包子长大了要出去外面的世界找朋友玩,但母亲害怕他受伤拒绝他去外面的世界。虽然小包子瞪母亲,不理她,但母亲依然每天给他做一桌子丰盛的四川饭菜。一天小包子从外面回来带了一位金发女郎,当女郎举起上手的戒指时,母亲受到了惊吓,直接把小包子塞到嘴里,她不允许任何人夺走小包子,不允许任何人带走她精心养育的小包子。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导演兼编剧的石之予,出生于重庆,2岁跟着父母移民加拿大,作品中也借鉴了母亲在现实生活中对她过分关爱。石之予还说到原来***的作品有两个结局。一个是母亲吃了包宝宝后非常伤心后悔从梦中惊醒,发现现实中的儿子就坐着她的床边,还有金发女郎。
另一个是母亲给小包子和金发女郎做了一个房子然后把他俩都吃了。最后决定选择的是第一个比较温馨的结局。
怒答一记。
《包宝宝》是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也是《超人总动员2》的贴片***,它是第一部迪士尼里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动画短片,当然这些跟痛点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导演是华裔,这点很重要。
《包宝宝》讲了什么故事,一个把重心到放在孩子身上的中国式母亲,一个不顾家庭的,缺失的父亲,一个突如其来的包宝宝,包宝宝可以说是母亲的遐想,也可以是个借代,你看母亲从小对他呵护有加,可当包宝宝长大之后,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之后,开始远离母亲,或者说找到自己的圈子,然后找了个美国媳妇最后离开。结尾当然是包宝宝的原型回来,儿子带来的女友与母亲和解,一家人其乐融融。
片子非常中国心,它戳痛了很多中国家庭的伤痛,最痛苦的就是母亲。
1、夫妻关系冷漠,片中父亲的形象其实是缺失的,早上吃饭一言不发,吃完拿包工作,我想回来也不会关注家庭,这是很多中国父亲的形象。
2、母亲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中***亲有一种“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和“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的情感投射,会用母爱***孩子,自己的世界是孩子,也希望孩子的世界是自己。
3、儿大不由娘,儿子结婚之后的重心都放在了另一个女人身上,这让母亲会感到自己的重心没有了,儿子不爱自己了。
这些痛点都是中国家庭才会普遍遇到的,所以说它有个中国心。
它戳中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者的痛。
用一句话结尾,“父母等待孩子道谢,孩子等待父母道歉”,中国式教育讲究羁绊,而羁绊就会忽略个体的存在,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作为家长目前你给孩子读过哪些值得推荐的书籍?
科普类的绘本推荐DK系列的,《那些重要的事儿》《那些重要的动物》。此外还推荐揭秘系列的《揭秘宇宙》《揭秘农场》《揭秘海洋》。比较受孩子欢迎的《恐龙大百科》系列都很好。
父母给高三成人毕业寄语短片?
亲爱的儿子今天你高中毕业了,现在即将面临高考,如果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那就好了,将来找个好工作,成家立业,完成自己的人生归属,即使没考好或者没考上大学,也不要恢心,要放平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你也可以学一门手艺或枝术,凭自己的本事也能生活的很好。